高效培养角色并合理排序强度,首先得了解角色的基础机制和培养方向。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技能组合,比如输出型角色依赖高倍率战技和终结技,而辅助角色则更注重增益效果和生存能力。培养时优先提升核心技能,比如主C角色的终结技和战技,辅助角色的天赋和战技。光锥和遗器的搭配也很关键,专武通常是最优解,但部分四星光锥和通用遗器也能提供不错的加成。

光锥的选择直接影响角色的输出和生存能力,专武通常提供最契合的加成,比如提升生命值、暴击率或特定技能效果。如果没有专武,可以选择增加攻击力、暴击伤害或元素伤害的替代品。遗器方面,外圈套装优先考虑增伤效果,比如提升暴击伤害或特定属性伤害,内圈则选择增强生存或能量回复的套装。词条选择上,输出角色优先暴击、暴伤和攻击力,辅助角色则侧重速度和效果命中。

配队思路决定了整体战斗效率,合理的队伍应该包含主C、副C、辅助和生存位。主C负责核心输出,副C补充伤害或破盾,辅助提供增益和控制,生存位则保障队伍续航。部分角色需要特定队友触发额外效果,比如双C组合能互相增益,或者辅助角色提供关键的能量回复。根据敌人弱点调整队伍属性,避免纯色队导致破盾困难。

角色强度排序主要看泛用性和实战表现,T0级角色通常具备高伤害、强辅助或全能机制,能在多数场景中发挥稳定作用。T1级角色在特定体系或环境下表现突出,但可能需要特定配队支持。T2级角色则更适合过渡或特殊玩法,培养优先级相对较低。排序时还需考虑命座和装备需求,低命就能发挥作用的角色更适合平民玩家。
养成资源需要合理分配,前期优先培养1-2个主C和生存角色,确保能应对日常副本和主线挑战。中期开始完善配队,补充辅助和副C角色,提升整体战斗效率。后期则专注于优化词条和套装效果,追求更高输出上限。避免盲目追求全角色培养,集中资源才能更快成型。掌握这些技巧后,你就能更高效地培养角色并制定合理的强度排序。根据自身box和战斗需求调整策略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培养路线。
